2006年福建省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评价报告
一、试卷综述
2006年我省九年义务教育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区进入第二轮中考,各实验区中考语文命题遵循教育部《关于初中毕业、升学考试及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》的要求,稳步改革,稳中求变,较好地体现了中考指导教学、兼顾选拔的功能。从总体上看,我省课改实验区的语文试卷能够体现《语文课程标准》的精神,坚持“能力立意”、“素质立意”的命题原则,在内容上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,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。从试卷的结构、题型方面看,各地都能按照《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6年初中学业考试大纲》要求,做到结构简约、题型平易,注意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。从各设区市语文试卷的设题情况看,试卷虽各有特点,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共同趋于省《考试大纲》规定的合理要求和布局(各设区市课改试验区中考语文试卷比较见下表)。
各设区市课改试验区中考语文试卷比较
设区市 |
福州 |
莆田 |
泉州 |
厦门 |
漳州 |
龙岩 |
三明 |
南平 |
宁德 |
题量 |
板块 |
三 |
四 |
三 |
四 |
四 |
三 |
四 |
六 |
三 |
小题 |
23 |
22 |
24 |
28 |
25 |
18 |
24 |
25 |
19 |
卷长(码) |
6+卡 |
8 |
8 |
6+卡 |
8 |
8 |
8 |
8 |
8 |
试卷满分 |
150 |
150 |
150 |
150 |
150 |
150 |
150 |
150 |
150 |
考试时间 |
120 |
120 |
120 |
140 |
120 |
120 |
120 |
120 |
120 |
听说*·
口语交际 |
|
*3题
10分 |
|
*11题
20分 |
*6题
15分 |
1题
3分 |
3题
10分 |
1题
5分 |
1题
3分 |
名句默写 |
1题
10分 |
1题
10分 |
1题
10分 |
1题
13分 |
1题
10分 |
1题
10分 |
3题
10分 |
1题
10分 |
1题
12分 |
名著阅读 |
1题
7分 |
2题
12分 |
1题
7分 |
1题
4分 |
1题
2分 |
1题
10分 |
3题
10分 |
1题
5分 |
1题
5分 |
语言运用 |
3.对联
4.概括
信息 |
6.仿写
7.台风
命名 |
4.拟短信 |
12(2).修改病句 |
9.介绍花卉 |
1(4).修改病句 |
|
3.拟新闻标题
4.表数概括 |
|
综合性(探究性)学习 |
|
|
5.教育孩子问题 |
14.厦门马拉松 |
24.地方戏曲 |
|
|
|
|
阅读 |
文言文 |
课内一 |
课内一 |
课内一 |
内外
结合 |
内外
比较 |
课内一 |
课外一 |
课内一 |
课内一 |
现代文 |
课外二 |
课外二 |
课外二 |
课外二 |
课外二 |
课外三 |
课内一 |
课外三 |
课外三 |
作 文 |
二选一
命题
半命题 |
一题
自拟题 |
二选一
自拟题
半命题 |
二选一
话题
半命题 |
二选一
话题
半命题 |
二选一
命题
话题 |
一题
命题 |
一题
自拟题 |
二选一
半命题
命题 |
二、试题评价
各设区市成绩统计如下:
地区 |
福州 |
厦门 |
宁德 |
莆田 |
泉州 |
漳州 |
龙岩 |
三明 |
南平 |
平均分 |
112.4 |
99.85 |
100.23 |
101.51 |
106.71 |
98.7 |
106.08 |
107 |
108.44 |
及格率 |
92.6 |
92.91 |
69.86 |
75.73 |
82.99 |
90.63 |
82.1 |
|
82.39 |
1.努力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方向,体现新课程理念。试题在全面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基础上,更注重语文能力的考查。试题选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,注重选材的时代性和思想性,力求知识与技能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,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,体现“以人为本”的精神,注意发挥考试的正确导向作用与教育功能。
2.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、基本的阅读与表达等能力,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。厦门、漳州、莆田三市坚持“听说”能力的考查,其他设区市也开始关注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,这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全面考查,其方向无疑是正确的。识字与写字能力作为一项语文基本功,各地的试卷以不同的形式加以考查,三明卷独立一个板块予以凸现,足见其重视程度;莆田卷以听写的方式,考查学生的听写能力,同时要求用田字格书写,强调书写的规范与工整;福州、南平等市试卷则通过根据拼音写汉字的形式考查,这些都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言文字,形成热爱汉字、尊重汉字的态度。名句默写越来越得到重视,各地试卷中这项考题的赋分都在10分以上。名著阅读考查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课外阅读,各设区市今年普遍在试题中加强了这方面的内容,比分也有所增加,比去年有较大的进步。语言运用题颇有一些新意,有修改、仿写、概括等语言基本训练的考题,还有拟写短信(泉州卷)、介绍花卉(漳州卷)、给台风起名字(莆田卷)、给新闻拟标题(南平卷)等具有现实意义的语言运用题,注重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,导向积极。个别设区市的试卷中没有设计语言运用题,显得有所欠缺。
3.地域文化得到特别的重视。福州卷第一题3小题,选对福州乌山琵琶亭的一副对联,具有地方特点,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。莆田卷阅读第(二)题,选取当地作家介绍莆田景点的说明性散文《智泉珠瀑》,富有地方景观特点和人文特色;考题设置上,不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,概括要点的能力,而且第16题的开放性,有助于学生表达对家乡的认识和情感。厦门卷第一(一)2、10题、第二(二)14题、第(五)大题等许多试题的素材皆贴近学生生活,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,体现在关注日常生活(如厦门常见的大雾天气、观鸟夏令营活动等),关注社会热点、焦点问题(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、即将在厦门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、海上花园里的生态杀手、社区公益活动等)。漳州卷第一题5小题、第五题《乡音》阅读等,考题内容都飘散着浓郁的乡土气息。这样的试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社会的密切联系,深刻感悟到“语文就在我身边”,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感情。这类试题的出现,不仅能体现语文学科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,也有利于引导学校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。
4.关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。泉州卷的“探究性学习”善于从课内引申到课外相关材料,针对如何教育孩子这一问题进行“探究”,让学生谈看法、说理由,问题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,学生感同身受,有话可说,既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,又考查了语言表达能力,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。厦门卷的“探究性学习”设计了与一次“关注厦门马拉松”活动相关的综合性学习的考题,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。漳州卷的“综合性学习”结合在文章阅读中进行,也有可取之处。不过,评价组认为,此类考题还是独立成题比较恰当。如何更科学地体现“语文能力”的“综合”与“探究”,值得各地进一步探究。
5.作文试题贴近学生生活,努力实践“人人有话说,人人说真话”的命题意图,注重选择性和开放性。今年的话题作文明显减少,命题、半命题作文增多,二选一作文题要求增多,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宽松的选择余地,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作文水平(当然,选择作题也有其负面作用:给一些学生造成选题上的困难和负担)。莆田卷的作文比较有特色,它提供8个学生司空见惯的事物自主拟写题目中的一个词,每一物件都可触发学生无尽的文思,即使选取同一事物,不同学生也可以拟出千万个不同的题目来,留有宽阔的选择余地和走笔空间,学生可以各展个性,各尽所言。而且考题还体现了自由之中的限制,学生拟定的题目和行文如果不涉及命题者所提供的事物是不行的,这就有效地避免了某些话题作文过于空泛而导致套题、缩构、抄袭现象的发生,具有限而不死、活而不空的特点。
6.参考答案、评分细则的制订有较大的进步。厦门卷和莆田卷的答案评分要点、答题示例等制作得比较详细,体现了对学生个性、创造性和多样性差异的尊重。特别是开放题,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都力求最大限度地做到兼容性,并尽量提供答案示例,有的题目还提供了不同层次的答案示例和评分标准,做到了让不同层次的答案都能获得其应有的分数。这些努力,能够有效地降低评分的误差。
三、值得探讨和有待改进的问题
1.教育部中考改革意见提出,阅读应该注重考查学生“对文章的整体感知、理解和领悟”,不能对文章进行“支离破碎”的分解。这个改革方向应该说命题人员都是清楚的,但由于长期受“文章学”、“写作学”的影响,命题者在阅读题目的设计上,难免不时出现“琐细分析”、用“文章学”、“写作学”肢解文章的现象,未能着重从“词句理解、文意把握、内容探究、作品感受”等方面设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。因此,有些试卷的题目设计显得比较零碎,影响了阅读目标范围的明确性。例如,厦门卷第〔五〕25题、26题,漳州卷第四18题、第五21(1)题,三明卷第三(四)21题,南平卷第五23题,宁德卷第二(三)13题等,设题的角度是否得当,值得探讨。此外有些试卷的阅读题中编制了一些不属于阅读目标要求的题目,这些题目似乎完全可以独立成题,与阅读的所谓“拓展延伸”若即若离,有的甚至有所偏离,如福州卷第三17题,泉州卷第二(一)10题、第二(三)23题,漳州卷第四20题,宁德卷第二(四)18题(阅读文重在理解“节约”,此题转向“浪费”,延伸不当),如何进行恰当的“拓展延伸”,值得探讨。
2.各地在试卷的编排、设题的水平方面还有一些差异。厦门卷是唯一一份考试时间不是120分钟的试卷,考试时间也比其他设区市增加了20分钟(这是去年已经指出的问题)。厦门卷的编排考虑到了阅卷的方便,却忽略了学生答卷的麻烦,卷面编排得密密麻麻,是否增加了学生看卷的困难?三明卷的试卷内容、赋分比例失衡,“识字和写字”部分内容过多,分值过大;“现代文阅读”只有一篇,设题好像在考查科普知识(评价组建议试卷中增加阅读文段,避免命题中无题可出的尴尬,也体现“多读书,少做题”的原则)。宁德卷的阅读部分把文言文、记叙文、议论文、说明文并举,是否科学?这样的文章分类是“课标”不提倡的。福州卷的第一6题的两个小题,考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,但考题均可根据平时老师简单的“归纳”即可回答,有失引导学生认认真真读原著的正确导向。此外,各地试题存在题干表述不够规范或设题用语不够严谨的问题,如泉州卷第二(二)15题(如何培养“气度”?),厦门卷第〔四〕22题(卡片中用“品味”是否恰当?),三明卷第四24题(写“夏”的文章少吗?)等。
3.试卷编印技术上存在一些问题。例如,题号编印得不规范:泉州卷,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为题序时,应该用点号(.)不能用顿号(、);宁德卷第二(二)11题有两个小题,应该编出(1)(2)的题号。
四、今后命题与教学的建议
加强命题人员的培训,提高命题人员的素质。命题人员必须深入领会课程改革的新理念,熟悉《语文课程标准》,有过硬的专业水平,才能胜任新课程形势下的命题工作。
考试是一个不断改革前进的过程,考试自身需要不断完善,语文教学决不能消极地跟着考试走,更不能考什么教什么、以考定教。教师要认真领会新课程的理念,学习《语文课程标准》,把新理念、新标准落实到教学中去,“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”。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,切实按照语文课程目标进行教学。要用课改精神指导教学、指导复习应试,只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,才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。
在具体的教学、复习过程中,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:
1.要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,强调语言的运用。积累,包括字词的积累、名篇名著的阅读积累、文化常识的积累等。要强调“多读书、读好书”。这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基础,必须认真地抓紧抓实。运用,是积累的目的。教学中要切实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,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,要十分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。只有让学生认识语文积累与运用的重要性,让语文走向生活,才能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。
2.要努力创造条件,扩大学生的阅读面,加强阅读实践。阅读可以采取“多读书、少做题”和做读书笔记的办法,将阅读吸收与阅读表达紧密结合起来,使学生养成“不动笔墨不读书”的好习惯。要加强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训练,加强语言概括、表述能力的训练。
3.作文要加强常规训练,“既要摒弃那些偏于程式化的训练方式,又要帮助学生打好必要的写作基础”。近几年来,本来灵活可取的“话题作文”被僵化了,教学中严重忽视写作基本功的训练。因此,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、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,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。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,“力求有创意的表达”。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作文情况,实施不同的教学要求。要引导学生关心生活、体验生活、感悟生活,指导学生挖掘、提炼生活的“动情点”,抒写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。只有这样,才能有效克服考试作文中的浅、假、套、空等弊病。
4.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“口语交际”能力。还应该强调,评卷工作的管理必须跟上,语文学科的主观性较大,尤其要重视评卷的公正,切实做到“三人阅卷”。要加强阅卷老师的培训,统一认识,统一标准,评卷中应当树立“以‘答案’为参考,不以‘答案’为标准”的评判原则,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,尊重答案的多样性。